过去摩擦起电,用的是手动方法和起电机(比如范德格拉夫起电机)既有摩擦起电,也有电荷的转移。
但是起电后只能存在于装置上面。无法转移储存带走。
而莱顿瓶是在偶然的机会发现的,就是有东西掉到瓶子里面,拿出来还具有电荷。
它的本质,中间是绝缘层,两边是导体。电荷通过电场作用加到上面以后,形成一个现代被我们称作电容器的东西。我们知道电容器其实有漏电流,所以再好的电容,放置久了电荷也会消失,这个绝缘程度越高,电荷缓慢泄露的越慢。所以我们会发现,这个瓶子可以将我们静电摩擦生成的电收集储存起来,用于做各种有趣的实验。

今天我们知道,存储的能力跟中间绝缘层介质的的介电系数成正比,和介质的厚度成反比,跟两边的导电层的相对面积(错开只算覆盖的面积)成正比。
所以,直观地说,瓶子的玻璃是绝缘的,介电系数并不大,只是它壁薄,成为这一个瓶子诞生的关键因素。另外这个瓶子的内外面积(锡箔)够大。
今天我们知道,法拉电容的微孔状结构超级大地增强了相对面积。而且绝缘层很薄。所以法拉电容的电容量很大很大。
其次电解电容,因为它的电解质介电系数大。所以电解电容可以达到数千,上万uf。当然漏电流也不小。
其次,更小一些的电容呢,钛酸钡的介电系数很高,拿来做体积小,容量大的电容。
而且这个钛酸钡加入其他的改性化合物,可以极大范围的控制介电常数。
可以看到,体积差不多的电容,有的是102pf。有的是104pf。
但是用瓶子这个模型呢。可能主要是体现了一个“装”的概念。你想水装在瓶子里面是一种什么感觉。
另外呢。对于一个极板电容呢。比如我们一块fr-4 pcb也能构成一个大电容。但是呢,我们在接触,夹持的过程中呢,容易把电荷搞丢。
当然今天我们知道,任何形状,哪怕是非规则图形,只是是基于三明治的模式。它都能存储电荷。
莱顿瓶曾经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,就是用莱顿瓶同时电了180人。这充分说明当时莱顿瓶(串联)存储电荷的电压相当高。